科大新聞

我校薛朝華教授團隊在輻射降溫能源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

2021-09-13 17:39 文、圖/輕工學院 點擊:[]

近日,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薛朝華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在材料領域國際期刊《Applied Materials Today》上發(fā)表,題目為“Superhydrophobic porous film for daytime radiative cooling”。薛朝華教授為唯一通訊作者,博士研究生王慧迪為第一作者,陜西科技大學為第一單位和唯一通訊單位。

輻射降溫材料即使在炎熱夏天的太陽直射下仍能保持低于環(huán)境溫度而不消耗能量,展現(xiàn)出優(yōu)異的降溫效果,從而成為能源環(huán)境致冷材料研究領域的一個關注熱點。該材料的降溫原理主要利用材料的太陽光反射特性以及中紅外發(fā)射特性,即可通過8~13 μm之間的“大氣透明窗口”將熱量以電磁波的方式發(fā)射到寒冷的外太空。然而,該類材料在戶外環(huán)境中經(jīng)長時間的雨水沖刷、灰塵積淀或微生物滋生之后,其降溫效果會大幅下降。

超疏水輻射降溫薄膜PVDF-HFP/PDMS的制備及性能

薛朝華教授團隊針對輻射降溫材料在戶外使用中存在的上述問題,發(fā)明了一種超疏水自清潔輻射降溫薄膜及其制備方法,利用非溶劑誘導相分離法使聚偏氟乙烯-共-六氟丙烯/聚二甲基硅氧烷(PVDF-HFP/PDMS)復合聚合物形成具有微/納雙重粗糙結構的三維多孔薄膜材料。利用PVDF-HFP和PDMS在中紅外區(qū)(8-13 μm)的高發(fā)射特性和膜材料內(nèi)部多孔結構所提供的高反射率和高紅外發(fā)射率,結合P(VDF-HFP)和PDMS的低表面能性質(zhì)和薄膜材料表面的微納粗糙結構賦予材料表面超疏水性能,使材料兼具輻射自降溫和自清潔功能。制備的材料放置室外一個月仍能保持優(yōu)異的輻射降溫性能,保障了降溫效果的持久性。該發(fā)明的研究實驗由博士生柳冰瑩完成,于2019年8月21日申請了國家發(fā)明專利并于2021年6月15日獲批授權(ZL201910774588.9),2019年11月8日申請國際發(fā)明專利并于2021年2月23日獲批授權(US 10927244B1)。

超疏水輻射降溫薄膜EPDM/SiO2的制備及性能

在上述發(fā)明的基礎上,團隊進一步拓展超疏水輻射降溫聚合物薄膜的制備方法及機理研究。博士生王慧迪通過溶劑交換法制備出具有多孔結構的三元乙丙橡膠/疏水二氧化硅(EPDM/SiO2)有機無機復合薄膜。復合薄膜的接觸角為162°,滾動角為1.2°;在太陽光波段的平均反射率可達96%,大氣透明窗口的平均發(fā)射率為95%。在炎熱強日光照射下的空氣流通環(huán)境中,該薄膜可實現(xiàn)比周圍環(huán)境平均溫度低7℃左右;在無空氣對流和傳導的理想條件下降溫12℃。另外,薄膜的超疏水自清潔特性使其表面避免被外界污染從而保持穩(wěn)定的降溫效果,并且復合薄膜經(jīng)酸堿鹽溶液浸泡、紫外光照射和物理摩擦后仍可以保持穩(wěn)定的超疏水性能和輻射降溫性能。該成果于2021年9月發(fā)表在材料領域國際期刊Applied Materials Today上。

該工作通過對聚合物材料的微觀結構進行調(diào)控實現(xiàn)了輻射降溫性能和超疏水性能的協(xié)同共存,極大地延長了輻射降溫材料的使用壽命,并且該材料的制備可通過溶液澆筑或涂布的方式進行大面積生產(chǎn),有望為節(jié)約能源和保護環(huán)境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。該課題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、博士后科研基金和陜西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。

附:成果詳細信息:

[1] Chaohua Xue, Bingying Liu, Huidi Wang, Shuntian Jia.Superhydrophobic and self-cleaning radiative cooling film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: US 10927244 B1 [P].2021-2-23.

[2]薛朝華,柳冰瑩,王慧迪,賈順田.一種超疏水自清潔輻射降溫薄膜及其制備方法:CN 110483924B[P].2021-6-15.

[3] Hui-Di Wang,Chao-Hua Xue*, Xiao-Jing Guo, Bing-Ying Liu, Zhan-You Ji, Meng-Chen Huang, Shun-Tian Jia. Superhydrophobic porous film for daytime radiative cooling[J].Applied Materials Today2021, 24: 101100.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apmt.2021.101100.

(核稿:劉國棟 編輯:劉倩)

上一條:我校在第七屆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陜西賽區(qū)比賽中再獲佳績 下一條:我校應邀參加“秦創(chuàng)原”建設雙鏈融通對接會